关于征求《六安市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欧洲杯足球官网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六安市农业农村局 征集时间:[ 2016-06-01 00:00 ] 至 [ 2017-01-01 14:21 ] 状态:已结束

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市领导要求,现将《六安市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往贵单位征求意见,请于1月27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市农委办公室,无意见也请盖章反馈。

    联系电话:3379336,传真:3379325。

                               2016年1月20日

 

六安市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十二五回顾

1、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牧业保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市实现肉类总产39.69万吨,比2010年增长11.4%;蛋类总产10.05万吨,比2010年增长14.78%;奶类总产2.09万吨,比2010年增长10.26%。2015年底存栏生猪、家禽、牛、羊分别达到168.43万头、2836.8万只、13.00万头、27.34万只,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8.75%、21.88%、3.85%、25.42%;奶牛存栏4509头,比2010年增长-17.75%。出栏生猪、家禽、牛、羊分别达到304.16万头、7665万只、7.46万头、45.56万只,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8.49%、12.68%、8.67%、6.36%.

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总产值连续四年较快增长,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110.98亿元,比2010年增长58.63%。

2、产业结构不断调优。紧紧依托六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丰富的物产,十二五期间,我市全力发展皖西白鹅和霍寿黑猪特色产业。皖西白鹅 2010年全市饲养量为883万只,到2015年全市白鹅饲养量达1221万只,五年内增长了38.27%。羽绒企业国际国内贸易总额超40亿,羽绒产业快速崛起,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的地位。以皖西白鹅为主导,白罗曼、朗德鹅、霍尔多巴基等多鹅并举的鹅业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霍寿黑猪资源整合加快,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出栏黑猪26.63万头,存栏15.29,年饲养30万头霍寿黑猪的目标已经实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3〕33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产业,2015年肉牛存栏增长-0.03%、出栏增长-0.97%、牛肉产量增长3.68%,肉羊存栏增长2.99%、出栏增长-3.56%、羊肉产量增长2.48%。

3、标准化养殖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12月底,通过部级认定的示范场13家(其中奶牛2家、生猪5家、肉羊2家、鸡4家)、通过省级认定的29家(其中生猪13家、鸡11家、鹅3家、奶牛1家、肉鸽1家)、通过市级认定的62家(其中奶牛1家、生猪31家、肉羊6家、鸡7家、鹅11家、肉牛5家、肉鸽1家)。

4、畜产品安全得到保障。近年来,六安市畜牧业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产品认证数量增加,基地建设加快。截至目前,我市共有7家企业,10个产品进行“三品”认证,其中,通过绿色认证3家企业,6个产品;有机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无公害认证3家企业,3个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常年畜产品质量抽检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市及县区兽医实验室相继通过省农委兽医实验室专家考核组考核验收,市级兽医实验室确立为国家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市级兽医实验室按照“强化基础、改善条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的要求,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的同时,承担省级下达的各项检测任务,并加强指导县区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能力,为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5、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市级85家。涌现出以九鼎农业科技、康元生态农业、东润畜禽养殖、皖西麻黄鸡、银源禽业、富奇综合养殖、新华畜牧、皖农鹅业、华源皖西白鹅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畜禽养殖规模化示范龙头企业,以夏星食品、福润禽业、西商食品、华园乳业、宝祥禽业、龙翔美食王等为代表的一批畜禽深加工龙头企业,以海洋羽毛、明牛羽绒、三祥羽绒、华强羽绒、太阳体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羽毛羽绒加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有力推动各自产业发展,并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有效发挥了合作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我市畜禽产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2015年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的“三祥及图”商标和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的“龙翔longxiang”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我市坚持招商引资主战略不动摇,积极引进知名农牧企业落户我市,十二五期间,先后引进雨润集团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落户霍邱县长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正大集团万头猪场落户裕安区单王乡,霍尔多巴吉鹅养殖项目落户金安区中店乡,夏星集团肉鸡养殖及深加工项目落户舒城县杭埠镇等,这些重大项目都已经建成运营,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全市畜牧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

以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监管方式转变,产量稳重有升,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增加肉牛、肉羊、白鹅等草食性畜禽产业比重,推进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和节粮型畜牧业,基本实现畜牧业设施化、标准化、现代化。统筹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配合做好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1、数量稳中有升。 到“十三五”末,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到2020年,全市肉产量稳定在42-45万吨,比2015年增长5.8%(其中草食畜禽肉产量比例由13.5%提升到20%);蛋产量增加到11万吨,比2015年增长4.76%;奶产量提高到3万吨,比2015年增长43.2%;畜牧业产值达到144亿元左右,比2015年增长29.75%,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2、保障产品安全。到2020年,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50%以上畜产品生产实现可追溯。

3、特色优势明显。到2020年,白鹅养殖数量达到1600万只,鹅肥肝产量达200吨,鹅毛绒业出口创汇1.5亿美元,国内贸易达40亿元。霍寿黑猪养殖数量达到50万头,占生猪饲养量达10%。

4、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20年,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2:1,70%的养殖场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创建畜产品知名品牌20个;供京津沪等市场畜产品数量提高5%;畜产品出口占全省比例进一步提高。

5、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加快。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场由目前的13家、29家、62家,增加到18家、40家、140家。

6、全面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各县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配合环保部门,结合畜牧业发展实际和畜产品供给需要,对禁养区划定方案提出合理建议,防止因禁养区的不当划定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努力确保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到2020年,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全面划定,推进限养区、适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实施污染治理,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四、十三五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发展重点一是加强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培育壮大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产业集群;三是加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开发霍寿黑猪、皖西白鹅、江淮水牛、安徽白山羊、皖西麻黄鸡等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开发;四是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加强牧草品种改良,推广在冬闲地、荒山、荒地、丘陵草山草坡、滩涂地等种植黑麦草、玉米、皇竹草、紫花苜蓿等高效高产牧草;五是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建设一批适应本地畜禽规模养殖发展需要的高起点、规模大的资源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构建资源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资源繁育推广体系。

生猪

区域布局:我市霍邱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具有传统养殖优势;选择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及其部分重点乡镇,作为我市生猪优势发展区域。

白鹅

区域布局:金安区安徽省皖西白鹅原种场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保种场,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地理环境优势明显,且具有传统养殖白鹅优势。选择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及其金寨县部分乡镇作为我市白鹅优势发展区域。

家禽

区域布局:肉鸡养殖主要集中在舒城县、霍邱县、裕安区,蛋鸡养殖主要集中在霍邱县,禽类加工重点企业在霍邱县、舒城县。选择霍邱县、舒城县、裕安区、金安区作为我市家禽优势发展区域。

黑猪

区域布局:霍邱县安徽省浩宇牧业有限公司、裕安区安徽淮之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霍寿黑猪保种场,霍山县漫水和、太平畈、太阳、上土市等乡镇为省级霍寿黑猪保护区,金寨县注册“金寨黑毛猪”地理标志商标,选择霍邱县、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作为我市黑猪优势发展区域。

肉牛、肉羊

区域布局: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牛、羊肉消费的不断增加,牛、羊养殖业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肉牛、肉羊养殖业发展,努力打造成重要的肉牛肉羊养殖、加工、供应基地。我市拥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和滩涂草地,具有饲养肉牛、肉羊的传统习惯,选择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作为我市肉牛、肉羊优势发展区域。

奶牛

区域布局:选择霍邱县、裕安区、金安区作为我市奶牛优势发展区域。

五、十三五重点措施:

1、加快结构调整。在生产结构调整上,要稳生猪和家禽,加快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突出白鹅、黑猪等特色养殖;在产品加工上,要加快发展精深加工、熟食生产;在区域布局上,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白鹅、鹅肥肝、黑猪、肉禽、奶牛、肉牛、肉羊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转变畜牧业工作方式,实现管理服务升级。工作目标上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提升质量和发展水平转变调整,工作内容上由全面抓、抓全面向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到底转变调整。

2、加快体系健全。良种繁育,加大皖西白鹅、霍寿黑猪、江淮水牛、安徽白山羊、淮南麻黄鸡、大别山黄牛等地方畜禽品种和霍尔多巴吉鹅、朗德鹅、波尔山羊等外来品种产业化开发,培育一批现代化育种企业。兽药饲料,培育年产值过5亿元的饲料企业1家,过亿元的5家;加快发展秸秆饲料;推进兽药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培育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兽药企业2家,过百万元的10家。疫病防控,支持兽医实验室和产地检疫申报点建设。质量安全,扶持市级兽医实验室拓展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兽药饲料检测并通过认证。

3、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按照市场运作、业主投入为主和政府适当扶持的方式,加大畜禽生产方式的转变,努力使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农业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起来,统筹布局、选址、设计、建设和管理,完善和提升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创新标准化养殖小区运作模式和监管机制,形成以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畜禽生产环节的设施化模式,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提高畜禽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型现代装备的设施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出率,实现节本增效。

4、加快推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牧草是发展草食畜禽规模养殖的最基础物质保证。按照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开展草地资源普查,编制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协调落实草地保护建设经费。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加强牧草品种改良,推广在冬闲地、荒山、荒地、丘陵草山草坡、滩涂地等种植黑麦草、玉米牧草、皇竹草牧草、紫花苜蓿等高效高产牧草。加大秸秆饲料的开发力度,重点做好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红薯藤、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广秸秆青贮等微生物发酵技术,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畜和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种养综合效益。

5、加快产业化经营。一是深化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1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亿元的企业5家。二是壮大合作组织。支持现有畜牧养殖合作社、产业协会建设。三是发展现代营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网上专营等现代物流交易形式,完善现代畜牧业营销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围绕生猪(黑毛猪)、肉鸡(皖西麻黄鸡)、蛋鸡、牛羊等产业发展,依托重点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突出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推介,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争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知名企业开展招商,紧跟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养殖、华西希望30万头生猪养殖、温式集团生猪养殖等意向项目,做好项目落户承接服务工作,推动项目早落户,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快速提升我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6、提升畜产品安全水平。一是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采取多种方式,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违法者承担违法犯罪后果,使其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二是做好风险隐患监测。结合实际,围绕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全面系统地开展风险隐患监测,生猪以入场“瘦肉精”检查、疫病检疫制度落实为重点,生猪屠宰以检验检疫制度落实为重点,投入品以严密排查非法添加药物为重点。三是加大监督抽查力度。要对风险性检测合格率较低的区域,检查巡查中发现的隐患高、风险大、问题突出的畜产品,加大监督性抽检力度。同时加强抽检信息沟通,建立检测结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抽检,提高执法效能。对于抽查出的不合格畜产品,建立检打联动工作机制,跟进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用好用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办理“瘦肉精”、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等司法解释,凡达到移交标准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严惩重处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分子。积极拓展案源渠道,认真研究违法行为的新特征和新方式,准确把握违法分子的特点和规律,做好线索的排查梳理。五是推进社会共治。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人民群众监督举报,培育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不断健全问题发现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协同共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六是加强指导服务。强化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掌握风险防控方法。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培训,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督促建立健全种植养殖档案和使用兽药记录,严格落实兽药休药期制度。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群众质量安全意识,推广先进农业适用技术。推介发布主推技术和风险防控技术,开展技物结合配套服务,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六、保障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综合利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投入。政府应调整和优化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适当集中财力,增加投人,推动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引进、良种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三品”认证等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补贴。积极争取并扩大对山区畜禽养殖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对贫困乡村适度规模畜禽养殖的农户优先安排小额扶贫贷款,对直接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的扶贫龙头企业优先列入年度扶贫贴息项目计划。积极争取科技、金融等部门增加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对畜禽适度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拓宽小额信贷的覆盖面,适当提高贷款授信额,扩大小额贷款规模。

2、强化疫病防控。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加强养殖场户的防控指导,提高综合防疫管理水平,重点做好对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疯牛病、羊痒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有效保障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二是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定出台政策,推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和集中收集体系建设。三是不断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执行农业部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四是切实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完善畜产品及动物疫病化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兽医实验室,加强对畜禽产品抽检检测力度。

3、抓好屠宰监管工作。一是加快推进生猪屠宰监管职能移交,确保如期完成人员、编制划转和工作交接,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二是取消生猪屠宰管理费收取,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强化监管,关停小屠宰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有效维护屠宰市场秩序。

4、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一是加强产地检疫。按照检疫程序,到场、到户或到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严禁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和未佩戴耳标的动物离开饲养地。犬猫产地检疫严格查验相关疫病实验室检测报告,逐只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受理检疫申报时认真核查货主提供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的有效性。二是强化屠宰检疫。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监管,落实屠宰场自检“瘦肉精”检测合格、驻场官方兽医抽检合格和检疫出证相结合的制度。对入场的动物未附检疫证明、证物不符、未佩戴耳标的,一律不得入场。三是落实应急检疫措施。对跨省外调家禽结合h7n9禽流感检测结果出具检疫证明,确保调出家禽符合动物卫生要求,对跨省调入的种禽种雏,落实到达报告和隔离观察制度。严格活羊调运检疫监管,结合小反刍兽疫检测结果出具检疫证明。四是切实加强畜牧投入品监管,重点监管饲料生产中的违法添加、养殖环节中添加“瘦肉精”、不执行休药期制度以及生鲜乳收购中违法添加等行为。

5、加强污染治理。一是制定落实养殖场依法关闭搬迁补偿、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养殖用地安排等政策。二是制定落实有机肥生产企业奖励政策。三是因地制宜加快污染治理成功模式推广,鼓励依托大型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养殖区建设有机肥厂。

6、深化体制改革。深入理解大部门体制的精神实质和阶段要求,掌握畜牧兽医部门的法定职责,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管理体系。一是强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顶层设计,确保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畜牧兽医工作机构保持稳定和加强,编制和人员合理增加,地位和效能有效提升。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转需要,确保扑杀及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无害化处理、生猪屠宰监督执法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能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7、畅通信息联络。尽快建成省市两级数据共享处理、县乡及企业终端应用的畜牧业信息化体系,强化统计工作,实现对全市畜牧业投入品、畜禽养殖、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屠宰加工等全环节无缝信息化管理。